教育科研

教学活动

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聚焦‘三新’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展示

        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组织、教师专业培养、教学策略创新、核心素养培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探索。为了深入落实新课程精神,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青年教师“潜心开展教材研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静心进行教学反思”搭建平台,并且培养一批“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我校举行了“聚焦‘三新’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展示活动。

5C533

常务副校长陈铁松致辞

538B7

        陈铁松副校长介绍了“三新”改革背景下,我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突破,并提出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教学,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们学会学习、热爱学习,进而做到勇于探究、善于钻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作为教师要做到的真正“优质”教学。

语文

A4FE6

        第一节课的授课教师是高一年级语文组的夏文浩老师,授课题目为“季节况味,古典韵致——《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本节课以“况味”为切入点,从“感觉体验的沉淀”“时代际遇的投影”“审美情趣的映射”“审美传统的滋养”四个角度探索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9E489

    课后,我校邀请的评课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学论教研室主任徐鹏教授,对本堂课进行了评价。徐教授认为联读形式有效服务于单元整体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对教材文本功能分区的把握;授课内容定位精准,处理精当,问题设计有质量、有深度,有效用,有情怀;学生活动衔接紧密,体现逻辑上的进阶关系,有较强的原创性,对于涵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大有裨益。

数学

8D76F

        第二节是柏松老师的数学课——《5.3 诱导公式》。“诱导公式”是圆的对称性的“代数表示”,利用对称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终边分别关于原点或坐标轴对称的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使得“数”与“形”得到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复杂到简单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形式。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

43F8B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朱文圣教授对本堂课进行了点评。柏松老师的这节课,是三角函数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三角函数入门学生要过两关:一是公式关,二是图象关,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三角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学完三角函数定义,后面紧接着要学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节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用十六个字评价这节课就是 “理念先进,重视过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物理

71002

        第三节课的上课教师是我校高一年级物理组的青年教师陈卓,她的授课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传送带》。本节课以“牛顿定律应用——传送带”习题课为例,通过情境教学设计,综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落实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责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509C0

        本节课的评课专家是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于海波教授。于教授对本节课提出三点评价:一,教学设计过程是以问题引领的模式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物理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二,设置情境展开教学内容,课堂中呈现了很多有思维容量和探究价值的真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三,对于学生关于传送带物理模型的建模能力做进一步的强调效果会更好。

化学

64B9A

        活动第一天的最后一节课,是高二年级化学组姜丹丹老师所讲解的《血液的酸碱平衡》。姜丹丹老师在“三新”背景下,以“血液的酸碱平衡”为情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辨识、迁移与应用以及价值与评价五个方面指导学生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进行了深度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培养。

9996C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化学教研员、博士杨光辉教授对本堂课进行了细致专业的点评。本节课姜丹丹老师以血液的酸碱平衡为情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进行了深度学习。以血液的酸碱平衡为线索探究了血液呈现弱碱性和血液能维持酸碱平衡的原因;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落实验证了缓冲体系对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并以血液中碳酸/碳酸氢盐缓冲体系为例探究了影响缓冲液pH和缓冲能力的因素,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际问题中。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生命科学的价值,是一节“三新”背景下的优质课。

英语

75A2D

        来自我校国际部的陈丽老师与2022级国际部学生,一起完成了题目为《Talking abou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的公开授课。本堂课是英语口语课,主题是“谈论高中生的课外活动”。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诸多教学手段,比如课堂讨论、教师讲授、学生展示、观看视频、文化对比、听说读多种技能相结合等来组织教学,以期达到三重教学目标:知识和语言技能层面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和价值目标。

6C970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吕美嘉副教授对本堂课进行了专业点评。陈丽老师很注意先输入再输出的程序。通过听力、阅读进行内容上的输入。先把语言性的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有助于他们进行输出表达。小组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准备时间,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进而调动他们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积极性。陈老师的三维目标非常完善且具体,且具有操作性。从这节课能看出,授课教师个人能力强,仪表端庄,语言规范,学习资源与教学资源契合度高,教学环节流畅清晰,衔接度也非常好。总体来说,是一堂非常出色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课。

生物

94CFB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节公开课是由高二年级生物组盛婷婷老师带来《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本节课既是对植物激素调节的补充,也是对本章内容的总结概括,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形成信息观、系统与平衡观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盛老师以录制参观农博园的短视频贯穿课程始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5E”教学模式为支架,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拓展应用→总结提升,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飞跃。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构建模型、课外实验汇报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结合生活实例,注重实践应用,引入“北京冬奥会的月季”“农博园的超大南瓜”等实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在农业发展上的应用价值,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培养了社会责任。在“三新”背景下拓展新思路,开发新模式,打造新课堂。

71860

        生物学科点评专家为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黄鹤副教授。黄教授说,本节内容对应课标中的次位概念“概述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光、重力和温度等”,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综合把握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盛婷婷老师对本节教材内容分析透彻,教材重难点把握很好,很好地完成了课标要求。本节课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5E教学模式”为支架,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即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特别是在吸引和探究的环节做得很突出。整节课以农博园为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在解决问题中拓展应用,总结提升。教学中问题简单清晰、指点有向、衔接良好;学生活动方式多样、组织有序、参与性强,环环相扣地落实了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重视探究过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并结合情境创设、问题提出等策略,采用适合不同知识点、适应学生心理特征、适合学校实际环境的多样化活动组织形式,落实生物学科知识的同时,实现迁移、应用、升华,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

活动现场

1BE70

763F1

A9064

    本次活动的所有课程与专家讲评内容均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兄弟学校实时播出。

双辽一中培训现场

E0FA7

A185F

穆棱一中培训现场

D7F41

F2493

4DE38

        本次优质课展示活动,六位授课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宽各学科实践阵地和平台,增强课堂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体验中获得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和见解,发现知识,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校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到线上观摩活动,认真记录点评专家的每一句话;各学校相应学科教研组都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务实地开展了各学科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三新’改革”和“高效课堂”,使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为各校接下来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课堂提质增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